医诚术精 仁爱敬业
重庆嘉陵医院
咨询热线:023-65192469
急救热线:023-65190120
您的当前位置>>首页>>
【抗凝治疗存在的“三大误区”】
更新时间:2024-05-27

  在日常生活中,身边有很多老人服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,他们多半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。那么这两种药到底是不是同一类药,机制一样?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是为了防止血小板凝集成血栓,堵住血管。而在许多房颤患者中,很多人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来控制血管的栓塞。

  然而,这两类药是作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。**大系统是血小板凝血系统。正常情况下,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不会聚集,但是某种因素导致了血管损伤,血小板开始活化,加上血细胞比如红细胞等因素的参与,血栓就形成了。血小板的聚集造成了血栓,多发于动脉系统。第二大系统是由于凝血因子被启动而发生的一系列的化学反应,使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了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原,这种凝血多见于静脉系统和心脏。


image.png


  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,临床上,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药分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。血小板聚集为主,典型的就是冠心病,常就用阿司匹林配合氯吡格雷一起使用。而抗凝血药常用于房颤和静脉血栓,而华法林就是其中的代表药物,用于对抗血液凝固。

  目前在房颤血栓栓塞的预防中,临床和大众心中对阿司匹林一类药接受程度较高,而对华法林抗凝药就不太容易接受。其实,用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存在“三大误区”。

  误区一:高估了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

  抗血小板药用于房颤卒中预防,虽然不是完全无效,但阿司匹林减少血栓栓塞的效力只有华法林的1/3。对于高龄患者(大于75岁),阿司匹林的预防血栓栓塞效果不能随年龄增加而提高,华法林则可以,而两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是相似的。

  误区二:低估了抗血小板药出血的并发症

  在临床实践中,阿司匹林造成的出血事件也非常多,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曾提示,高危房颤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并不比华法林更安全,而密切监视下使用华法林,其出血率反而降得很低。

  误区三:抗血小板治疗优于抗凝治疗

  这种认识是颠倒了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的位置,即便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(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),其疗效也比华法林差不少。因此,临床只是在不能用任何抗凝药时,才考虑使用血小板治疗。

  综上所述,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,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,选取*合适的药物来达到*大治疗效果,把治疗风险降低,才是我们所追求的*终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