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或身边的老人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走路一段距离后,腿部酸痛无力,必须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?很多人会认为这是“年纪大了,腿脚不灵便”,但实际上,这可能是下肢动脉闭塞症(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, PAD)的典型表现。
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?
下肢动脉闭塞症,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血管狭窄或堵塞,造成血液供应不足的一种疾病。简单来说,就是腿部血管“堵了”。
血液负责为肌肉和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,当血管堵塞时,腿部在活动时会因缺血而出现疼痛、乏力等症状。如果不加以干预,病情可能逐渐加重,甚至引发组织坏死、感染,*终导致截肢。
这些症状,您是否正在经历?
1、间歇性跛行
走路一段距离后出现腿部酸痛、抽筋或沉重感,休息后可缓解,再次行走时又出现。这是PAD*典型的症状。
2、静息痛
即使在休息时,腿部(尤其是脚部)也感到疼痛,夜间更为明显。
3、皮肤变化
腿部皮肤苍白、发凉,脚部脉搏减弱,毛发脱落,指甲变厚。
4、伤口难愈合
脚部或腿部出现溃疡或坏疽,伤口长期不愈合。
如果您符合以上任何一点,建议尽快就医检查。
谁更容易患上这个病?下肢动脉闭塞症并非“老年专属”,以下人群风险更高:
1、吸烟者: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壁,加速动脉硬化。
2、糖尿病患者: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。
3、高血压、高血脂患者: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。
4、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:如冠心病、中风患者。
5、缺乏运动、肥胖的人群。
如何预防和治疗?
预防是关键:
1、戒烟:这是*重要的一步。
2、控制三高:定期监测血糖、血压和血脂。
3、健康饮食:低盐、低脂、高纤维饮食。
4、坚持运动:每天适量行走,促进血液循环。
5、定期体检:特别是50岁以上人群。
治疗方式:
1、药物治疗:抗血小板药物、降脂药、扩血管药物等。
2、介入治疗: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。
3、手术治疗:如血管搭桥术,适用于严重堵塞的患者。
不要忽视身体的“预警信号”
很多患者直到出现静息痛或溃疡才去医院,此时治疗难度更大。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,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避免严重后果。
如果您或家人有上述症状,请尽快到正规医院血管外科或心血管内科就诊,通过踝臂指数(ABI)检查、血管超声等简单无创的检查即可初步诊断。
记住:走不动路,不一定是老了!
可能是血管在呼救,保护血管,就是保护自由行走的能力和生活质量。
愿每一步都踏实而轻松!
健康人生,从“动”开始!
怎样知道得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?
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此危险,一定要尽早就医。然而,由于该病早期的症状不够典型,患者一定不要自我诊断,自我治疗,这样一方面会延误病情,另外滥用药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。病人应该到有血管外科正规医院通过科学的检查手段确诊。比如动脉压力测定、下肢动脉彩超、CTA、核磁共振(MRI)等,这些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肢体动脉狭窄与闭塞。必要时医生还会建议行动脉造影检查,向血管内注入在放射线下显影的造影剂,利用X线准确的显示血管内病变的位置和程度。